簡牘字典

史語所藏居延漢簡資料庫

關於

計畫簡介

1930年代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olke Bergman)等人在額濟納河流域一帶發掘出1萬3千餘枚的居延漢簡,爾後,這批珍貴的文物在戰亂之時輾轉於北京、香港、美國,最終保存在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0年代史語所開始進行簡牘影像及釋文數位化工作,2002年起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建立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大幅提升漢簡數位化成果的質與量。2014年隨著引進高解析度紅外線掃描儀器,簡牘整理小組重啟釋讀,出版《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校正了過去的錯誤與遺漏。這段期間,史語所與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也簽訂木簡文物雙邊交流的合作協議。

2019年「『簡牘字典』開發計畫—開放性資料庫的結構及技術探索」在上述成果奠基下正式展開。史語所與數位文化中心共同合作,在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的規範下,結合鏈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LOD)、影像文字辨識(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等技術,開發「簡牘字典—史語所藏居延漢簡資料庫」,期望以更完整、多元、細緻的面相,提升漢簡研究的便利性。

本資料庫所錄照片說明如下:
  1. 「紅外線照片」:主要為2012年起以iMEASURE公司紅外線掃描器(IR-6000)所攝製,參與攝製者包括黃儒宣、高震寰、石昇烜、洪尚毅、彭奎翰。另含少部分1989-2000年間由黃佩卿、杜昭瑢、葉迺治、鄭夙雯、夏嘉萱所攝製之紅外線照片;2015年起由施汝瑛以紅外線相機(Sony α7全片幅數位相機,配備Sony FE 28-70mm 鏡頭,經移除機身內阻擋紅外線的濾鏡,換裝成容許特定波長紅外線通過之濾鏡IR85(IR PASS 850nm))所攝照片;以及2016年由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寫真室主任中村一郎至史語所攝影之紅外線照片。
  2. 「反體照片」:1938至1940年漢簡在香港期間,由西北科學考察團沈仲章經手拍攝而後寄至昆明予勞榦之照片;因沖印為反體影像,故稱「反體照片」。曾收錄於1957年出版之《居延漢簡.圖版之部》,現由史語所典藏。
  3. 「彩色照片」:2011年起楊永寶、施汝瑛、李鎧廷所拍攝。

計畫團隊

  • 劉欣寧

    劉欣寧

    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陳淑君

    陳淑君

    共同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執行秘書

  • 林玉雲

    林玉雲

    協同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審

  • 王祥安

    王祥安

    協同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師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技術總監

助理成員

  • 張仲君

    張仲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案助理

  • 盧履彥

    盧履彥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助理

  • 盧建安

    盧建安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助理